首页 新闻中心 信息公开 办事大厅 公众互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弘扬延安精神 推进“两学一做”——松原市中心医院党务工作者赴延安培训学习纪实
2017-06-28 08:42    来源:   

(通讯员 来国君)延安,我心中久仰的圣地。几十年来,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辉煌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而今却能身临其境。在延安,我们参观了革命旧址,瞻仰了领袖故居,追寻了先辈足迹……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和激励!

盛夏六月,我们组织12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参加了吉林省卫生计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组织的“以延安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党性教育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使我们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现场感受了延安精神,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夺取革命胜利是何等艰难,更加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是何等巨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何等重要。

6月14日4点30分,天刚刚蒙蒙亮,大家就兴奋地坐车赶往长春龙嘉机场,到达西安时已是下午1点多钟。由于路途遥远,会务组没有安排午餐,直接乘大巴车赶往延安。一路上,大家忘记了旅途的劳累和饥饿,车在黄土高坡上蜿蜒行驶,“红歌”飘荡在山谷中,途径南泥湾时,我们亲眼看到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到达目的地简单用餐后,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不断闪烁的宝塔灯光,将整个延安城照耀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大家寻着灯光纷纷走向宝塔山下,一路上,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闻到的每一缕气息,无不让人感受到伟大的延安精神之所在。广场里播放着充满激情的红色歌曲,一群群大叔大妈伴着悠扬的曲调翩翩起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先辈的怀念和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整个宝塔山被现代化灯光照耀得更加雄伟壮观。不但是颜色的不断变幻,更主要是灯光折射出的那些画面把大家带入了当年炮火连天的情景之中。驻足观看的人们在思索,在回忆,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掌声。虽然已是晚上10点多钟,大家还是依依不舍的不愿离去。

6月15日是开班的第一天,大家早早就来到了会场,满屋座无虚席。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开始了本次学习的第一节课堂教学。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王涛博士,为大家讲解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使大家更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前辈们当年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生活,本次学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同时伴有师生互动。会务组为每位学员发放了一个小马扎,可以席地而坐听课。下午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内高大雄伟的毛泽东主席雕像和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名。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分两层而列,按历史顺序分列为11个单元,馆内存放着1000多幅珍贵的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听着讲解员详细的介绍,目睹着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野菜、驱日寇的光辉业绩。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来到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是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旧址现为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在这里我们全体学员坐着马扎整齐的排列在树荫下,聆听了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芳老师讲解的《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特殊父子之情》。生动形象的讲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那宽阔的胸怀和弃子救国的高尚情操。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央书记处的驻地,期间,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在这里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形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

一天的行程紧张而劳累,晚饭后,大家坐在树荫下,畅谈一天的体会和感受,并约定第二天早晨登宝塔山。

16日早4点30分,天还没有亮,我们就步行登上了海拔1135.5米高的宝塔山。站在山顶,一览蜿蜒流淌的延河水和对面的清凉山,不由得让人心中回荡起贺敬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壮美诗篇。我们12人整齐地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那庄重严肃的场面,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凝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杨家岭旧址。1938年1月到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站在毛主席当年居住的窑洞前看到,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陈旧木头做的,窑洞内墙剥落,靠墙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就是在这张破旧的木桌上,毛泽东主席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多篇远见卓识的经典论著,指引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1945年4月23日——6月21日,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从此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我们全体学员又席地而坐,聆听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延安大学硕士生导师冯建玫讲述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让大家感受到一个外国人,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冒着枪林弹雨,转战南北,鞠躬尽瘁,奉献年轻生命的伟大情怀。

从杨家岭出来,驱车20几分钟,来到了“四、八烈士陵园”。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陵园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总占地3.6万平方米,一座汉白玉纪念塔矗立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为1946年,塔身后部呈四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鎏金五星,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映衬下,闪闪发光。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共分三层,有王若飞、秦邦宪、关向英、叶挺、张浩、张思德等28位烈士安葬在这里,其中年龄最小的有叶挺仅有3岁的儿子和13岁的女儿也安葬在这里。本陵园是为纪念1946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以及搭乘飞机的叶挺、邓发、黄齐生等因飞机失事而牺牲的先烈们而建,故称为“四、八烈士陵园”。

我们全体学员分成八列,整齐地站在墓碑前,为先烈们敬献花圈,并集体三鞠躬,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的哀思。

最后我们来到位于延安城内二道街的抗大校址,该校址是从瓦窑堡后迁至延安的,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64年在原址修建了抗大校史展览馆,陈列着当年的多幅图片和历史资料,记录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校门两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依然闪烁,抗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学院,“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是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他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指挥官和部队政工干部,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虽然仅有两天的学习参观时间,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同伴的认真讨论,多处的瞻仰参观,使我们大家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一致表示,我们一定要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开展,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愤图强,踏实工作,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作者系松原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吉林省政府 吉林省卫生计生委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 松原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bet365官方网站        地址:松原市青年大街2942号
邮编:138000     技术联系电话:0438-2161676      技术支持:松原市医学会
ICP备案号:吉ICP备14004572号-2